
近幾集談了不少古今中外的經典情色電影,雖然每套都有很多電影技巧、劇本細節可以去分析、解讀,去跟大家詳談,但每一集都這樣「重口味」,可能會嚇跑不少讀者。今期就跟大家說一套相對「輕食」,而又跟香港有多點關係的作品吧。近月ViuTV的《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大熱,而同時段緊接開播的,就來到了這套有不少實力演員出演的劇集《Food Buddies》。如果只看片名,可能你會以為這套是談論美食的劇集,但正如「Food Boy」一詞一樣,Food這個字在現今世代可以說是一詞多義了,所以這套ViuTV的新劇,就是將美食和「美食」放在一起,集合情、愛與性的劇集。
如果要你去講出一套好看、而且是探討性同愛的劇集,可能看了這麼多情色作品的你,也未必會想得到一套,這就是香港影視行業、特別是TV Series、電視台製作上,一直以來的弊病。香港,一個看似受西方社會影響很多的國際城市,但內裡卻有著無數傳統規範、一個過時、守舊、甚至迂腐的內心。有時候看電影、劇集,她裡面的價值觀還好像停留在八、九十年代,會有那種拿「Gay」來當笑點,上一代會很嫌棄兒子喜歡上年紀比他大的對象等等、不合時宜的情節。
老實說《Food Buddies》的Idea是不錯的,將美食和情色放在一起,兩種都可以說是人類最基本的渴望與需求,再加上這演員陣容:談善言、吳肇軒、蘇皓兒、柯煒林、衛詩雅、蘇皓兒、唐浩然等等,令我很希望在劇集裡,能夠看到由年輕人角度出發,真正集合性和愛的Romantic Comedy。在看畢頭三集的時候,我是頗為失望的,最大的失望是主創,好像還是未能真正做到「年輕」和「活力」,可能是近年外國的《Sex Education》、《Euphoria》等作品都是設定在性愛觀剛剛萌芽、最不懂愛、混亂的高中生活,被養大了胃口的我,再去看《Food Buddies》的處理主題的手法,就會覺得哪裡怪怪的,好像未有那年輕的靈魂,又有那麼一點像一位在情場裡並沒有太多經驗的編劇所寫出來的情愛與性慾的故事,頭幾集已經將多邊關係、泛性戀等,在平常港劇裡不會出現的主題擺放出來,雖然大膽、但故事的入局並不是舖排得很好,好像這三個角色都是被劇本所迫,而成為一位能夠接受有多邊關係的人。甚至在某些場口裡,感覺故事是想要說教、解釋這新世代現象,多於想去從角色裡展現他們的想法,而有些地方則用上強勁的配樂、生硬地去催谷情緒,放眼在這個各地作品都百花齊放的世代,這種處理就未免有點太不合時宜,但如果以港劇的整段發展歷程去看的話,那還會有一些些可觀之處。
坦白說,在看畢首三集後,其實我是有很強烈的「棄劇慾望」。但為了這個欄目,我還是硬著頭皮看下去,原本以為會一面倒去批評這套劇集的一期,反而起了一點變化,在第四、五集,我們看到第一個小單元的多邊關係慢慢深化,橋段雖然設計得不怎麼精彩,但我作為一個異性戀者,也開始明白這段關係的苦惱和情感基礎,可能是在刻意介紹了泛性戀等Concept之後,故事不必再去生硬地維基百科你,而是實實在在地去描繪那三人關係的內心,那些吵吵鬧鬧、訴說情感的段落,不經不覺地對我起了作用,是處理上變好了嗎?我反而覺得是關乎那一集的核心擺放在哪裡…在單元尾聲的時候,聚焦在那三人行完結前的爭扎和感動,是有將我前面對《Food Buddies》的評價稍稍地救回來了一點。
在寫《Food Buddies》這篇評論的時候,我剛好追到第八集,那種老套味道仍然未散去,在大隻男出現的場面配上一些拉筋、按壓拳頭的聲效,那些煩人的Monologue加上「妹仔大過主人婆」的配樂還是會在每集都出現,有時甚至用上非常不適合的韓文、英文歌呢!不過,我覺得第二個單元也是有其吸引之處,就例如我很喜歡的女演員衛詩雅,男演員柯煒林,而在Dating App這個主題上也有更深入的發掘,從NTR到婚姻問題、中女危機到情感上的陰影。第二單元暫時幾集下來,都有很多不同類型的感情呈現,節奏也算快,如果近期沒有太多「情愛性」類題材的作品,而Netflix的《Sex Education LGBTQ+ S4》我也早在S2就已經棄劇了,雖然《Food Buddies》真的不是那種必看級別的作品,但在港劇長久以來的死水裡,這類型、這題材的作品確是很值得繼續發展。而劇中想要介紹的性小眾 Sex Minority 像是 Pansexuality (泛性戀、泛性向)、 Polyamory (多重伴侶關係) 、 NTR (給別人戴綠帽)、甚至是Dating App的生態與心態,都透過這個有著極其嚴苛審查的電視推廣、正確來說應該是呈現給其觀眾,令這些早已存在的現象與群體,能夠有被明白和撩起他們對這方面的思考,也算是一個不錯的開端。在夜闌人靜的晚上,當你看到美食的畫面、交友App裡的情愛慾,也還是會有一點滿足和快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