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kiwi
這部電影改篇自歐洲作家Judith Kerr的自傳式小說:《When Hitler Stole Pink Rabbit》。片名聽起來很長對吧?整個故事也很長。短短兩個鐘的電影看似只是回憶作者坎坷的童年,卻是記錄了三十年代的德國,納粹黨高壓統治下猶太人四處逃亡的歷史。
二戰時期,Anna爸爸收到友人溫馨提示,得知自己因言論尖銳而成為希特拉清算名單上的VIP,故詐病逃亡到瑞士,老婆仔女隨後跟上。本身有靚工有靚琴,再養多個好工人嘅典型中產家庭從此開始四海為家。
臨走前媽媽告訴仔女: 「只可以帶兩隻公仔,兩本書」。
Anna選擇留下了她的粉紅色兔仔冇帶走,期待某天可以重返估計和兔仔重逢。搬咗兩次屋之後,她終於放棄了在日記上記錄表離家的日子。或許她們以後都無法回家,又或者只要一家人齊齊整整,有廚房的地方就有家。一家人挨過窮,受過歧視,窮到去塞納河撈銀仔;因為買咗個蛋糕俾老婆,帶咗反叛仔去食蝸牛搞到冇錢交租;闊太的大三角琴變成了一卷印咗黑白鍵的頸巾,返學因尚未能融入而被取笑……最終一家人搬到了英國,生活日漸輕鬆,也算是小團圓結局。
逃亡,難民,為求生計四處奔波,教育,屋租,被通緝,被懸賞,出版自由…… 本身這部電影在德國上架已經是舊年年尾的事,但由於受某國肺炎疫情影響,在香港被拖到今年8月先睇到…… 仲上到架真係意料之外。嘻嘻。一個慢慢開始(其實根本加速到高鐵咁快)高壓管治的香港?還可以享受多久的電影自由?
只可以帶兩隻公仔,兩本書,如何選擇?
雞蛋與高墻站在哪一邊?
片中爸爸說: 「他們沒有良知但我們有,沒有良知的人總是會輸」。
限制出入境,互相篤灰的鄰居,只求分數的教育……哈哈,歷史係咪驚人地相似~ 有幾多家庭曾過著有車有樓有工人的中產生活?其中有幾多已經開始著手準備「逃亡」?
輸?幾時?有幾多人等得到?有些人選擇逃亡,有些人選擇留守,有些想走卻被迫留,有些想留卻只能走。未走嘅人時時羨慕墻外,走咗嘅人日日牽掛墻內。直到最後彼此的聯繫越來越少,越來越多人( )消失……
四處留亡會否成為香港中產家庭的常態?或者其實變換才是永恆?
睇開d啦,風水輪流轉呀嘛,或者不久的將來,「沒有良知的人」就真係輸咗呢?
其實除咗(國安法唔講得)咁灰灰嘅內容外,套片都有好多其他關於家庭,友誼,生活目標之類有趣嘅內容值得深思。如果明知自己留不久就要走,是否還值得花時間認識新朋友?夫妻之間該浪漫還是該現實?與落魄時可以幫你的人曾有牙齒印究竟要不要接受幫助?
有個肯學打關斗為她送行的朋友,童年雖然坎坷卻也未至於悲慘。
最後,「最喜歡的顏色是黃色」,這種莫名其妙的設定或許只有香港人聽到會會心一笑。
Stay yellow ah。